張?zhí)祺爰覐R(又叫天麟公祠堂)坐落在溫州市龍灣區(qū)永中街道普門村(三都)五芳巷,始建于明崇禎中期(1645年)前后。傳說到了清乾隆年間,三都普門土地堂又遭火災,延及家廟,因此張氏四派子孫,在乾隆五十二年(1788年)左右,在原址上集資重建張?zhí)祺爰覐R,坐北朝南,五間二進,門廳通面寬10.7米,通進深3.93米。正廳通面寬10.85米,通進深9.7米,占地約2000平方米。天井、月臺、通道都是長條石平鋪而成,大門前還有一對雙石碣(旗竿夾)顯示了家廟的顯赫地位,祠前面有朱垟山,永昌堡、白水天柱峰凌云聳立;祠后有黃石山大尖峰而帶甌江,東面是流水(滄河支流)、小橋人家,西面是中河道直通白水永中,水陸交通,十分方便,風景秀麗,環(huán)境幽雅,氣勢莊嚴。由于年久失修,該祠破漏不堪。到了文革破“四舊”時,-們把扁額、祠破門、旗竿夾、碑文等都一掃而光。更處于無人管理狀態(tài);西首圍墻被拆毀,墻內16米長、4米闊的面積被人家占有去建造樓房了。1985年以來,甌海縣文物管理部門,對張?zhí)祺爰覐R也相繼撥款,到1991年春,甌?h人民政府正式批準該祠為縣級文保單位,上級有關部門共計撥款3萬多元,并發(fā)動了張氏后裔,積極參與集資工……
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