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 積善堂(新填街64號)位于東禾會禾即圩新填地東,朝向東南,北與金氏診所相鄰,南近磨坊弄,東面街,西為民居。建于清代,該堂原是磨坊弄春暉堂房屋的一部分,后陳家向葉家購得后改稱積善堂,系私產(chǎn)。善堂共三進,都只有1開間。第一進平屋是墻門間,原有6扇墻門。第二進是客堂間,上面有0-,兩進間有天井及灶間。第三進是樓房,原樓下有暗間,暗間無窗,門與墻壁相同,上面暗藏雙層屋面,很難被發(fā)現(xiàn)。雙層屋面的中間和暗間是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金氏舊宅(新填街58號)位于大東溪橋北堍,座北朝南。建于清代,原系葉履仁宅(春暉堂)一部分,民國38年(1949)有金慎安購得作金氏診所。該宅全是平屋,共有房屋3進14間253平方米。為老式立帖式磚木結(jié)構(gòu)普通民居。第一、二進都是5開間,第一進中間原是墻門間,第三進只有西部1間。當時有墻門、石庫門,窗上有花瓶、人物等雕刻。據(jù)房屋買賣契約附屬裝修記載:第一進墻門6扇、板壁門3堂、地板1堂、半窗2堂、東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蔣家橋,又名廣仁橋。跨嚴家廊下、陸家埭西市河。梁式石橋,東西走向。清乾隆十三年(1748),里人朱東發(fā)等募資重建。此橋在“T”字形河道交匯處,緊貼民居,構(gòu)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水鄉(xiāng)畫卷,譽為“小橋、流水、人家”之典范。2001年4月,由國家郵政局發(fā)行《水鄉(xiāng)古鎮(zhèn)》系列特種郵票,其中同里以此橋作為代表上郵票版面發(fā)行。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(fā)現(xiàn)文物,予以保護![詳細] |
![]() | 太平橋位于同知衙門西首,跨北墻門、倉場弄西市河。初建無考,重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(1818)。1986年9月6日【同鎮(zhèn)(86)字第64號】列為同里鎮(zhèn)文物控制單位。1994年7月29日【吳政辦[1994]字第75號】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。該橋曾于乾隆十二年(1747)里人范景烈等重建,后于嘉慶二十三年(1818)再建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)里人修建,F(xiàn)為梁式單孔,南北走向。系花岡石砌置,橋臺累砌,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長慶橋位于崇本堂門前,跨東柳圩、道士埭西市河。始建無考,重建于同治十二年(1873)八月。1986年9月6日【同鎮(zhèn)(86)字第64號】列為同里鎮(zhèn)文物控制單位。1994年7月29日【吳政辦[1994]字第75號】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。長慶橋,舊名福建橋;明成化(1465--1487)中里人謝忱、陳鏞改建,俗稱謝家橋;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)里人重建,一名廣利橋;同治十二年(1873)八月里人公捐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得春橋位于南旗桿東起端,跨東、西兩圩,初建無考。明天順中,里人何蕃、周信重建,成化中再建,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項祥甫等募資重建,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里人王銓、王廷錦、凌學濂、陸廷聘等募資又重建。1964年移建得春橋為公園橋,為鋼筋水泥橋。1999年為協(xié)調(diào)古鎮(zhèn)風貌,政府出資重建,改水泥平橋為石板踏步橋,中間五塊橋面是從原三元橋移過來的,橋?qū)?.9米,長7.4米,橋兩側(cè)字跡保持原樣,西側(cè)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積善堂(上元街141號)位于嚴家廊下西首,朝南面河。建于清代,系陳兆熊和徐洪甫宅第。共有房屋2進32間583平方米。積善堂東部是兩進3開間樓房,第一進樓房后有一座門樓,門樓經(jīng)修理保存較好,但門樓上雕刻已無。兩進樓房間是個石板天井,天井兩側(cè)是廂樓,將兩進樓房連在一起。兩進樓房西有一條弄堂,弄堂口南靠橋、西靠河,有座1開間的小樓,小樓屋頂三面落水,成為局部廡殿式屋頂。樓北弄西是4間西邊沿河平房,屋邊有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春暉堂又稱葉家墻門(上元街171號)位于嚴家廊下中端,朝南,南接禮善堂,北連教師住宅區(qū),東、西為民居。建于清末,系葉氏祖宅,F(xiàn)存房屋兩進,第一進東部是5開間平房,西部是4開間樓房,兩邊帶平廂房,房前天井用大塊碎石鋪設(shè);第二進東部是4開間平房,西部是5開間樓房,房前天井也用大塊碎石鋪設(shè),窗大部分是蠣殼窗。樓上朝北的還有木板窗;第二進后還有一個大院子。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(fā)現(xiàn)文物,予以![詳細] |
![]() | 禮善堂(上元街178號)位于嚴家廊下東端,朝南面河。共有房屋4進51間1135平方米。其中,1、2進建于民國20年(1931),3、4進建于清光緒初(1875--1878),系任氏宅第。該堂以備弄為界分東、西兩部分,且分別有3個石庫門對外。東部4進,前2進是2開間樓房,后2進是平房。西部4進3開間樓房。禮善堂南部沿街第一進是5開間樓房,樓房兩角上各有砌在墻中界石一塊,界石上是“任禮善界”四個字,東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同知衙門(富觀街4號)位于倉場弄東側(cè),朝南面河。建于清康熙年間(1662~1722),系康熙庚辰(1700年)進士陳沂震宅。雍正九年(1731年)入官房,改建同知衙門。乾隆元年(1736),衙門移駐吳縣東山。移遷后,經(jīng)官發(fā)賣,為諸生王銓以紋銀三千兩購得整個宅地,名為“敬儀堂”。當時占地17畝8分,房屋7進計91間,分別為門廳、轎廳、大廳、儀廳、堂樓。門面為7開間,后寬17開間,東西備弄,后為花園![詳細] |
![]() | 西宅別業(yè)(富觀街21號)位于同知衙門東首。始建于明萬歷年間(1573~1620)。該宅朝南面河,現(xiàn)存5進,占地面積2153.52平方米,建筑面積1282.68平方米。1986年9月6日【同鎮(zhèn)(86)字第64號】列為同里鎮(zhèn)文物控制單位。1994年7月29日【吳政辦[1994]字第75號】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。西宅別業(yè)系明萬歷壬辰(1592年)進士、江西兵備道顧自植宅第。續(xù)建、修建于清康熙年間(16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澄思堂(富觀街34號)位于南旗桿西首,石皮弄東,朝南面河。建于清末,系吳傳生宅第。共有房屋3進9間195平方米。澄思堂第一進是一間墻門間,沿街對外是4扇竹絲墻門,中部原有退堂門,上方小閣上過去是家堂;第二進為一間走路間,1963年曾因屋檐塌落而大修,并隔出通道,東部做什雜間,80年代后由同里書法教師張建華辟為“寒石軒”書法室;第三進西部靠石皮弄,是3開間樓房,樓前天井東窄西寬,天井西部有一間廂房,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留耕堂(富觀街35號)(含師儉堂、敦厚堂,王紹鏊紀念館在其內(nèi))位于南旗桿中端,朝南面河。建于清末。共計房屋156間,占地面積5157平方米,建筑面積3051平方米該建筑共有房屋3組,。每組老宅之間,以備弄為界,房主都姓王,同里人將三條備弄合稱為“王家三弄”。每組均為6進,東組房屋為明正統(tǒng)(1436--1449)時,江西右布政使何源歸老之宅,稱為“遺老堂”。后為居鄉(xiāng)隱者王有慶購得,更名為“師儉堂”![詳細] |
![]() | 經(jīng)笥堂(富觀街48號)位于文衡第西鄰,朝南面河。建于民國初年(1912--1915),系任申甫所建。原共5進38間1161平方米,現(xiàn)存1—4進。該堂具有中西合壁建筑風格的深宅大院。房屋的第一進是3開間的墻門間,大門外墻面用紅磚扁砌而成,不粉刷,室內(nèi)外地面高度差較大,大門前用三步石級,大門上方用半圓形裝飾門框,風火墻上有一個做人民公社辦公室時建的大五角星,旁邊兩間南部各帶蟹眼天井一個,東部留有備弄,……[詳細] |
![]() | 務(wù)本堂(新填地124號)位于新填地東首,習稱“葉家墻門”,始建于明末,清光緒二十一年“清封通奉大夫、正三品封典”的葉仲甫重建。務(wù)本堂建筑保存較好,大體上一仍舊貌。坐北朝南,面街臨河,前后共五進,占地約兩千多平方米。一條深長的備弄,將幾十間房廳隔為東、西兩區(qū)。據(jù)傳務(wù)本堂葉氏會看“風水”,此建筑群的形制,猶如一只朝南伏臥的仙鶴,居中而狹長的備弄謂之鶴頸,一進又一進的房廳即是鶴身。而備弄東西兩區(qū)的建筑群……[詳細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