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欧美与xxxxx,在线免费黄色av,国产农村寡妇一级毛片,亚洲黄色在线免费观看,日韩av在线综合,亚洲成人av免费观看,中文字幕久久久精品
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>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-書院篇旅游

各地旅游名勝推薦-書院篇

宛南書院
  宛南書院前身是一座建于晉代的寺院(彌陀寺),清乾隆十六年,南陽知府莊有信改寺為宛南書院,其規(guī)模與馳名的嵩山書院、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不分伯仲,可容門生300余人,規(guī)模之大,為河南書院之最。1903年光緒帝“詔改書院為學堂”,取名“宛南中學堂”。歷經(jīng)府立宛南第一中學堂(1912年)、河南省立南陽中學校(1915年)、河南省立第五中學(1920年)、河南省立南陽中學(1933年)、河南省立南陽中學校(1954年)、河南省立南陽第一高級中學校(1959年)、南陽拖拉機配件廠“五七”學校(1968年)、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中學校(1971年至今)幾個發(fā)展階段。1959年被確立為省重點高中,1978年再次被認定…[詳細]
仁山書院
  仁山書院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年代:清公布時間:2005年3月16日坐北朝南,總體布局為前院、三進、兩廂房,呈方形,占地960平方米,建筑平面呈“T”形,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。前院東西兩側各設一門。一進,面闊三間,進深為七檁,明間梁架五架梁前后單步,為直梁,角柱為訛角青石方柱。天井兩側為過廊。二進,面闊、梁架、梁形及角柱均與一進樣同,后額枋上一木匾,上 書-“仁山書院”,落款為“中翰林慈溪王斯來書”。二進后檐明間與三進前檐明間設過廊。三進,面闊五間,進深為五檁,明間梁架三架梁前后單步,兩側各設三間廂房,自成小院落。仁山書院,據(jù)《光緒蘭溪縣志·仁山書院》條載:“仁山書院,宋金履祥筑,北山何基為題…[詳細]
金溪仰山書院
  書院位于金溪縣城王家巷,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年(1737年),該院為南宋朱熹與陸九淵曾經(jīng)講學過的崇正書院遺址。書院右側“先儒祠”是清代生員祭祀鄉(xiāng)賢象山先生之所,現(xiàn)書院建筑面積1078平方米,構架保存完整,是江西省省級保護文物、縣文博所辦公之處。陸象山,名九淵,字子靜,南宋金溪青田人,是與朱嘉雙峰并峙的理學大師、中國“心學”的創(chuàng)始人。明代王陽明發(fā)展其學說,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“陸王學派”,對近代中國理學產(chǎn)生深遠影響,F(xiàn)-化行政部門批準,仰山書院成立了“陸九淵紀念館”,長期展出陸九淵生平圖片,收藏了各種版本的《象山全集》和各地吟詠象山的詩、詞、楹聯(lián)等。江西撫州市…[詳細]
七賢書院
  七賢書院在今織篢鎮(zhèn)太平村內(nèi)。最早建于明代。為紀念抗倭犧牲將士,明總兵張元勛于太平平城內(nèi)筑忠勇祠重修,地方耆紳建議在忠勇祠前面建七賢書院,與忠勇祠合成一處。建七賢書是為了紀念放逐海南的唐宋七位路過陽西的賢臣,也為當?shù)貙W子提供進修的課堂,對地文化建設直了促進作用。七賢書院紀念的唐宋賢臣分別是李德裕,寇準、蘇軾、蘇轍、秦觀、趙鼎、胡詮、相傳他們流放海南都路過陽西。七賢書院內(nèi)還有古梅兩枝,據(jù)傳是龔自珍手植。于今,古梅每年近春節(jié)都開花,許多人慕名前來觀賞。院內(nèi)曾有翁方綱題的《記七賢書院后堂壁》碑記,今碑已佚,只余拓本。2008年11月8日,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(fā)出《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》…[詳細]
超山書院
  超山書院位于平遙文廟中軸線上的第四進院落,走過明倫堂便是平遙城內(nèi)最大的書院,現(xiàn)辟為全國規(guī)模最大的科舉博物館。超山書院在創(chuàng)建之時,平遙的社會經(jīng)濟已不同于康熙年間,但晉商卻突飛猛進的發(fā)展,票號銀行業(yè)也逐漸興起,使得晉商能夠慷慨解囊資助書院,讓超山這個書院如虎添翼,日益興旺。書院是一個縣同國家科舉考試接軌的教學場所,孩童的啟蒙教育基層教育都得在這里進行,但在平遙,當?shù)厥堋皩W而優(yōu)則商”思想的影響,書院除了教授學生必讀的四書五經(jīng),更多的時間還要用于學習書法、珠算、社交等知識,這也是后人所說的晉商成功的經(jīng)商三0寶。商賈樂于助學,學生熱衷經(jīng)商,使平遙商業(yè)和教育的發(fā)展形成互動關系,形成了清代平遙超山書院的儒學…[詳細]
朗山書院
  朗山書院位于吉水縣。2018年3月,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書院是棟磚木結構的建筑,青磚磨縫,硬山頂,朝天式防火墻,一門兩進,三開間,穿斗式木構架。進深34.5米,面寬15米,面積517.5平方米。正面為廡廊式結構,門楣正上橫墨楷書“朗山書院”四字。前廳頂上方有一彩繪覆斗式藻井,飾花鳥蟲草,人物山水等圖案,繪畫工藝精湛,人物栩栩如生。兩側有騎樓,上下兩層,且用木板隔成若干間書房。中間設天井,將頭進與二進用隔扇隔開;后進廳堂正上方也有一覆斗式藻井,飾描金鳳穿牡丹、蝙蝠、竹梅圖案,四角鑲刻花飾,工藝精湛;寶壁后為階梯式神龕,為栗頭村曾氏家族存放祖宗牌位所用。整座建筑規(guī)模宏大,結構復雜,…[詳細]
乳源觀瀾書院
  觀瀾書院位于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(zhèn)新書房村,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,占地約1500平方米(一說1000平方米)。四進四合院布局,青磚木結構。一進拱秀門(門樓筑成風火墻式,門上方用磚砌成菱形和方形墻欞,鐫“拱秀門”3字,拱秀門后面是“紫微門”)二進觀瀾門,三進明德堂,四進資深堂;有三個院墀,其中之一為蕓香院。因當年書院坐落在大橋河畔,正門前方一覽滔滔奔流、波瀾起伏的大橋河水,故取名“觀瀾”。大橋村先后建成“石溪”、“步蟾”、“觀瀾”三間書院,每間書院約有三十名學生同時就讀。觀瀾書院是其中面積最大,也是至今仍保留完好者。觀瀾書院于2005年8月公布為乳源縣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,2012…[詳細]
羅西書院
  羅西書院 位于羅定市泗綸鎮(zhèn)。始建于清嘉慶七年(1802年),同治三年(1864年)重建,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重修。書院三進,院落式布局,面積980平方米。建筑均為硬山頂。第一進為山門,左右各有一廂房;進門為天井,兩側連接走廊通側門。第二進為中廳,中廳四面是天井,兩邊側門面向中廳。第三進為后廳,左右亦各有一廂房。整座院落,天井較多,內(nèi)外相通,有利通風采光。除中央采用可開可關的敞口廳,廂房亦靈活布置成敞口廳,形成“四廳相向”的巧妙布局。廳房用墻柱承重,并根據(jù)地形特點采用前低后高,逐進升高地基,更有利排水和采光。書院建于半山上,風景優(yōu)雅,是典型的鄉(xiāng)村書院,保存較好。1985年羅定縣人民政府公布…[詳細]
考亭書院
  考亭書院遺址:位于建陽市城區(qū)西南三公里處。書院背負青山,三面環(huán)水,景色清幽。宋紹熙三年(公元1192年)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滄州精舍(考亭書院)。在宋代四方學子不遠千里負笈到考亭求學問道,群賢畢至,形成學術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考亭學派。朱熹在考亭書院授徒講學八年,于慶元六年(公元1200年)病歿。宋理宗時,程朱理學倍受重視,淳祐四年(公元1244年)詔為考亭書院,理宗皇帝趙昀御書匾額褒崇之?纪阂蚰赇未h,風雨侵蝕而傾圮,予今僅存有明嘉靖十年(公元1531年)御史蔣昭創(chuàng)修的石牌坊,建陽市政府于1998年興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巔。當今考亭書院已成為海內(nèi)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闕…[詳細]
松州書院
  在漳州北郊———薌城區(qū)浦南鎮(zhèn)松州村,創(chuàng)辦于唐中宗景龍二年(708年),距今1290多年,到目前為止是全國發(fā)現(xiàn)最早創(chuàng)辦的書院之一。《龍溪縣志》記載:“松州書院在二十四都,唐朝陳響與士民講學處。”書舍、廳堂、跑馬場,面積約15畝,既可教學,又可習武,具有相當大的規(guī)模。唐貞元二年(786年),州治遷至龍溪縣,書院前增建松州大廟,祀陳元光及其部將,形成前廟后校的格局。1864年毀于太平軍之火,后又重建。書院系翰林承旨直學士陳響創(chuàng)辦執(zhí)教,屬官辦,教員均由縣令隆禮聘請,辦校旨在“為導民于禮樂,無混跡于漁樵!备淖儭昂I世無仕者”。陳響把孔子的“文、行、忠、信”融于一體,言傳身教,導士民于禮樂,開士子之茅塞…[詳細]
起鳳書院
  起鳳書院位于信宜市鎮(zhèn)隆鎮(zhèn)八坊村文明橫街。坐北向南。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,知縣斐正時創(chuàng)建。初建時為三座二廊。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知縣羅嘉會重建,添設廊廡號舍,兼為試院,又稱“考棚”。光緒五年(1879年),于書院正座之上層建樓,稱為“登瀛樓”,取“登樓遠望”小瀛洲,“勝景盡收眼底”之意。同時,增設廳堂6間,房子12間,為生童肄業(yè)之所。民國初期,書院前座被改建為西式樓房,作為國民黨縣黨部,F(xiàn)存登瀛樓較完整。磚木結構,磚墻,面寬25米,進深15米。抬梁式構架,鼓磴式柱礎。斗栱雕刻龍頭噴水柱,托住梁架,裝修別致,獨具一格,內(nèi)鑲“起鳳書院”碑記一塊,高1.07米、寬0.47米,主要記載書院…[詳細]
隆中書院
  隆中書院,位于湖北襄陽隆中風景區(qū),據(jù)《襄陽府志》載,“隆中書院在城西三十里隆中山”,“元建書院以祀”。有人說隆中書院建于元至正年間,不知何據(jù)。到明代成化年間,吳緩視師荊南,重修武候故居時,寫了一篇《隆中書院記》,但記中未言及教學事宜。后毀,1987年重建,有靜礪堂、致遠堂、古隆中陳列館等建筑。隆中書院的主體,是諸葛亮與襄陽古隆中陳列館,館外懸掛著李先念手書的“諸葛亮紀念館”牌匾。館內(nèi)用沙盤、雕塑以及聲光電形式解析了諸葛亮所處的歷史背景、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策的細節(jié)。由華中科技大學制作的動畫片在編劇、置景、音樂、配音上都堪稱上乘之作,許多游客在這里坐下來,花五六分鐘就能完整了解《三國演義》中諸葛亮在…[詳細]
彭州白鹿上書院(領報修院)
  白鹿上 書-院就是一座法式的天主教堂,位于白鹿鎮(zhèn)外大概幾公里處,門口的報領書院在地震的時候已被毀掉,目前為止已經(jīng)在災后重建重新又矗立起來了,書院規(guī)模還是相當龐大。在書院門口有一棵金絲楠樹,據(jù)本地人講年歲很高了,推薦一條小徑上山,就在金絲楠樹的背后,有一條小徑上山,或許走不到5分鐘吧,站在山道上能夠俯視到書院的全景,比較適宜照相,也能夠看到書院宏偉的白墻像城堡一樣。自駕的朋友要留意哦,一定不要把車開到書院的草地那里,交警設置有電子眼的哈,把車停在-的小型停車場就可以了。保護范圍:以現(xiàn)圍墻為界。建設控制地帶:保護范圍外延50米。地址:四川彭州市白鹿鎮(zhèn)的深山中電話:028-85449128開放時間:…[詳細]
安徽大學紅樓及敬敷書院舊址
  安徽大學紅樓及敬敷書院舊址位于安慶市大觀區(qū)菱湖南路128號,安慶師范學院菱湖校區(qū)內(nèi)。安徽大學紅樓1934年7月興建,1935年9月竣工,原為民國省立安徽大學主教學樓,通體紅色,人稱安大紅樓,總建筑面積3008平方米;敬敷書院舊址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,為一座東朝西走向的清代建筑群,現(xiàn)存門坊、長廊、齋舍。安大紅樓為兩層磚木結構,坐北朝南,坡頂、紅陶瓦、紅磚外墻,平面呈倒置山字型。主門位于中部,有西洋風格的鐘樓及山型門坊,雕飾精美。敬敷書院建筑為徽派風格,磚木結構,以長廊為中軸線,長廊東頭為大講堂,于1983年被拆除。講堂兩邊分別為經(jīng)正閣和宗儒祠,在抗戰(zhàn)初期毀于日機轟炸,F(xiàn)存門坊、長廊和…[詳細]
煙洲書院
  煙洲書院位于西區(qū)長洲村,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由鄉(xiāng)紳黃虞臣等創(chuàng)建。該書院坐北向南,三進三間布局,面積540平方米。硬山式頂建筑,前進和后進為磚木結構,二進為抬梁式木結構。前進二進間天井中間有廊,中座后座間天井兩邊有廊,均為卷棚頂。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該書院先后改名為“煙洲高等”、“初等”、“兩等”、“第一簡易小學”等學校,在第一次國內(nèi)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及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工農(nóng)革命軍和抗先隊等共產(chǎn)黨人曾在此進行辦識字班、學習班等活動,F(xiàn)為煙洲小學。2008年11月8日,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(fā)出《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》, 煙洲書院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![詳細]
文英書院
  文英書院位于英德大灣鎮(zhèn)金灣社區(qū)——始建于1898年,坐南朝北,背倚金山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結構別具一格,規(guī)模宏偉壯觀。文英書院建于清代光緒二十四年,坐南向北,為磚木結構。建筑包括三進式一廳兩廂房,面闊24.6米,進深22.6米,占地面積555.96平方米。當時,英德境內(nèi)建于清朝期間的書院除了文英書院以外,還有龍山書院、南山書院、會英書院、文瀾書院。歷經(jīng)時間淘洗,大灣鎮(zhèn)文英書院成為唯一幸存下來的古書院?婆e制度仍存在期間,文英書院是大灣莘莘學子查經(jīng)閱典、切磋學問的雅集之堂,是當時蕉岡鄉(xiāng)、石蓮鄉(xiāng)、古道鄉(xiāng)、三山鄉(xiāng)、杉樹鄉(xiāng)等各鄉(xiāng)學子會考之所;科舉制度廢除后,該書院又被作為私塾設館授業(yè)之所,為大灣發(fā)展培育了一代…[詳細]
鹿鳴書院
  鹿鳴書院位于播植鎮(zhèn)鎮(zhèn)政府大院內(nèi)。2001年德慶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。始建于清嘉慶年間,民國年間重修,座東向西,為磚、木結構,總面闊21.6米,總進深8米,占地面積172.8平方米。原建筑分前、后兩座,現(xiàn)僅存后座,外觀為中西合璧。后座面闊9間,深三間十七架,樓高3層,每層樓的前部為方柱券廊,內(nèi)為木板,每間用方形磚柱石托梁架。書院在民國時期曾是一所私立學校,又稱鹿鳴中學。1941年抗戰(zhàn)時期,廣東省立肇慶師范(今肇慶市第二職業(yè)中學前身)曾搬遷到這里辦學,師生積極開展敵后抗日地下活動,向人民群眾宣傳抗日愛國思想,培養(yǎng)了一批愛國學生和仁人志士,譜寫過一段抗日救國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![詳細]
九江紫陽書院
  紫陽書院位于白鹿書院東。為進入書院大門的四個院落。主要景觀有門樓、崇德祠、行臺等。這一組院落,因朱熹別號為紫陽,故名為紫陽書院;◢弾r門樓上,由馮友蘭先生題寫“紫陽書院”四字匾額。全院由中門分為二進。前院兩側有碑廊,總稱為白鹿洞書院東碑廊。小院花圃中羅漢松、杜鵑、二度梅、梅、紫荊、柳杉、水杉、菊花、大理花以及各色盆景姿態(tài)萬千。正北面為崇德祠。穿過中門,又是一方花圃,其間紫玉蘭、桂花、小葉黃楊、冬青、柏樹、羅漢松、菊花、紅桃、碧桃、含笑、月季、茶花、大理花、麥冬等花木爭妍。正北面為行臺。紫陽書院似乎沒有祭祀的莊重、講堂的嚴毅,這里辟有號舍,當年的學子在這里下榻休憩。…[詳細]
甲秀書院
  甲秀書院位于陸豐市甲子鎮(zhèn)北門內(nèi)。甲秀書院建于明代,歷來為粵東文人會萃講學之所。至今院內(nèi)仍保存著不少歷代的石碑石刻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在此興辦中學,是個出人才的地方,省市的許多干部以及各個行業(yè)的許多骨干,都在這里念過書。擎天石位于甲秀書院的側邊,是一巨石,屹立聳拔,凌空而起,大有欲沖霄漢之氣概。巨石腰部,長一方榕,盤根錯節(jié),郁郁蔥蔥,生機勃勃。據(jù)說面對擎天石練功,能練出擎天的功力,故以后面石練功成為許多人的習慣。擎天石足有五、六丈高,兩丈多寬。石之下面刻有四言詩,字大如斗,蒼勁有力:“天開甲子,巨石臨門。一聲霹靂,震動乾坤……”其余詩句,因年久風化苔蝕,模糊不清![詳細]
闔邑書院
  闔邑書院 位于新會市會城惠民西路。建于民國9年(1920年),占地1萬平方米,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。頭門面寬五間,有木雕、磚雕和灰雕,裝飾華麗。中殿前有月臺,華板望柱雕飾簡潔。第三進與第二進中殿相同,皆面寬五間,進深三間,懸山頂,高14米,梁架、駝峰、斗栱等木構件皆雕刻。頂部全用綠色琉璃瓦,石灣陶塑琉璃脊飾,灰雕精美。兩旁為耳室?guī),一座座連接后排,也是畫棟雕梁,扇門盡雕飾。廂房用作課堂,后樓前有亭臺花園,原豎有明代成化年間陳白沙書的《游心樓》碑,現(xiàn)存新會博物館。該樓毀于清初,故址建成書院后樓。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![詳細]